直關注我們課程實踐的同行一定想了解,“生活化課程”如何擁有如此強大的 文化創生力。這篇論文就是針對這一問題做出的理性思考與回應。
在學者與園長的 雙重身份之間,我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完成著 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轉換。有人曾批評某些理論工作者總是將兒童當作研究的“客體”,缺失了對研究對象深層次的關照。實踐取向的研究者對他們的教育對象和研究對象是充滿感情的,因為他們直面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。 對我而言,處理“實踐體驗”和“理論建構”之間的關系,走向理性和感性的整合也是工作的重要目標。
我一直確信, 在“生活化課程”里,每個教師都能夠覺察到: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決定了教育理念和對課程的理解。
從某種程度上來講,這也是一篇關于教育如何進行 “文化尋思”的文章。因為, 我們的“生活化課程”不僅承載著教師個體對文化的探尋和認同,同時課程也賦予了他們創造性表達文化的權利。這本質上是每個生命個體追求的生命意義和目標。所以,教師們對課程的創造一直在向前行進。
教育回歸生活”不僅是基礎教育一直倡導的理念,也是幼兒身心發展特性的決定與需要。只有站在兒童的視角,真正回歸與還原兒童本真生活的課程才能滿足兒童..發展需要。
鑒于此,站在兒童視角,在自然主義教育觀和中國傳統哲學的關照下,將幼兒園生活化課程的理念確定為四個回歸,即回歸自然、回歸傳統、回歸生活和回歸兒童,并以所在園生活化課程改革的成果為例,闡釋生活化課程建構過程中的價值訴求、課程目杯、課程內容與實施方式。
在價值訴求層面,生活化課程以促進兒童的生活為追求,以培育完整的兒童為導向,以促進所有人“共同成長”為愿景;在課程目標層面,生活化課程以“感受與情感”“知識與認知”“動作與技能”為目標,其中“知識與認知”和“動作與技能”是課程的兩翼,“感受與情感”則是課程的靈魂;在課程實施層面,生活化課程按照四季變化與中國文化的主線設置月主題與周主題。
總有..,我會離開花草園,而 文化的力量會幫助他們踏入生活的河流,毫無懼色…